项目基本情况 |
项目名称(批准号) |
汽车碰撞安全性分析与优化设计(51621004) |
联系人 |
韩旭 |
电话/邮件 |
15222776699 xhan@hebut.edu.cn |
批准资金(万) |
1050 |
到位资金(万) |
1050 |
结余资金(万) |
XXX |
是否有预算变更 |
o无变更 R有变更(请具体描述:将设备费的子项“设备购置费”由60万调整至118万,设备费总预算额未变化) |
组织管理情况 |
1.项目组内部 组织管理情况 |
(包括年度工作计划制定、项目进度协调、经费使用情况,以及骨干成员之间合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组织业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的组织协调机制等方面的情况) “汽车碰撞安全性分析与优化设计”创新研究群体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项目组内部组织管理体系,对研究过程中的计划制定、进度协调、经费使用、成员合作、组织协调机制等进行规范,在促进学科交叉、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侧重,以保证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组内部运行良好。 (1)年度工作计划制定: 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在项目立项之初,根据群体定位和群体的研究目标对年度工作计划进行总体规划。第二方面,在每年度开始前,针对既定的研究目标细化年度工作计划。第三方面,在每年度结束时,对本年度研究计划和研究目标进行评估,针对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方案,并对未来的研究目标和研究计划进行论证和动态调整。 (2)项目进度协调: 项目进度按照国家自科基金委批准的总体时间节点执行。在研究过程中,项目下属各研究方向根据总体研究计划和年度计划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时间节点,确定各研究方向之间需进行协调的关键时间节点和研究状态。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各研究方向内部每月进行进度总结并与其他研究方向进度进行匹配,各研究方向之间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总体研究进度通报交流会,所有研究人员每半年进行一次研究进度协调大会。通过每月、每季度、半年和年度的项目进度协调保证创新群体研究的顺利开展。 (3)经费使用情况: 创新群体于2017年正式开始,申请直接经费1050万元,批复经费1050万元。其中,设备费预算260万,累计支出112万余元;业务费预算460万,支出222万余元;劳务费预算330万元,支出280余万元。受近年来疫情影响,目前项目结余资金XXX万余元,结余资金占比XXX。 (4)骨干成员之间合作: 骨干成员之间在研究内容、研究设备、场地设施、研究资源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骨干成员在创新群体基金的资助下发表的论文标注基金资助项目号。充分发挥创新群体在仪器设备、场地设施、数字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资金投入、资源共享、运行管理等机制创新,实现骨干成员之间的合作、科研资源的高效使用、资源投入产出比提升等,以信息化管理工具、一体化管理策略和绩效量化评估体系支撑骨干成员合作的持续优化。 (5)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汽车碰撞安全性分析与优化设计创新研究群体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对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在力学、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电化学、电气工程、控制科学和信息工程领域进行了学科交叉融合。其中,在材料领域,注重将新材料和新理论应用于车用材料、车身先进制造、多材料连接等方面;在汽车碰撞安全领域,注重对数学、力学与机械结构设计的融合,应用于车辆耐撞性、行人保护等方面;在电动汽车的安全性方面,将电气工程、电化学等学科与机械学科相融合,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池安全、能量管理等方面;在智能车辆的主被动安全方面,将控制科学、信息工程等相关学科与车辆线控底盘进行融合,应用于智能车辆的主动安全等方面。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明确了群体的定位,提高了群体的创新能力。 (6)组织业界学术交流: 创新群体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主动组织业界学术性交流。对业界学术交流活动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支持,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术交流支持方案。具体包括:邀请本领域和跨学科的国际知名学者参加学术交流与讨论;组织召开本领域和跨学科的国内、国际论坛;与本领域和跨学科的青年人才进行交流,支持群体内青年人才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活动;邀请本领域的国际专家针对某一专题进行系列讲座等。 (7)合作研究的组织协调机制: 合作研究的组织以项目学术带头人为主要发起者,通过对群体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的分析,将总体研究目标拆分为若干研究方向,设定各研究方向的交互融合节点。在执行过程中,学术带头人负责总体把握合作研究的进展,并及时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动态调整。其中,学术带头人综合考虑研究问题的前瞻性、基础性和紧迫性,并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通过政产学研联动和多轮评审的组织方式,系统地开展研究任务的选题凝练工作,形成问题域和任务集,建立研究方向的动态调整机制。 |
2.依托单位 组织管理情况 |
(包括为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形成的管理制度、为项目组织实施提供完备的科研支撑条件、项目过程管理、经费管理、及时协助项目负责人解决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方面的情况) (1)管理制度 依托单位对本项目管理严格遵守国家规定,《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 见》(国发〔2014〕11 号)、《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 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 号)、《财政部科技部关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过渡期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科发资〔2015〕154 号)等有关规章制度要求。依托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科研项目管理、经费管理、财务管理、结题验收、绩效评价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 (2)完备的科研支撑条件 为强化创新群体的集中攻关能力,依托单位整合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种装备先进设计技术与仿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运载装备智能网联系统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省智能运载系统制造业创新中心、高端智能装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智能激光制造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汽车轻量化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形成科研支撑条件。科研支撑条件同时赋能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湖南湘江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联合打造服务于汽车设计与制造的技术创新中心、应用基础研究中心、新兴产业孵化中心与工业战略咨询中心四类中心。 (3)过程管理 依托单位针对项目的过程管理,引发了《湖南大学科研项目信息内部公开管理办法》,建立科研项目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旨在加强对科研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的共同监督,保障科研项目经费规范合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科研事业健康发展。科学技术研究院负责审核项目立项和研究成果信息,包括项目名称、任务下达单位、实施期限、主要研究人员等,项目完成结题或验收后的研究成果信息。计划财务处负责审核项目经费使用信息,包括科研项目预算、预算调剂、资金决算信息等。 (4)经费管理 依托单位湖南大学对经费管理在《湖南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进行相关规定,其中明确学校实行“校、院、系、项目组”分级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执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原则。 计划财务处负责学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及科研经费政策宣讲、培训、咨询,配合有关部门进行科研结题审计及横向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项目增值税减免。 科学技术研究院作为学校科研工作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项目资金、外拨合同审批等工作,组织项目绩效考核评价以及科研诚信评价考核,配合计划财务处进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负责对使用科研项目资金购置或设置的仪器设备和软件工具等资产的配置、论证、使用安全、调拨、报废等。 审计处负责科研经费的审计,不定期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检查或专项审计并实时预警提醒,对科研经费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 (5)项目支持 在项目获批到执行过程中,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在申请、审批、拨款等环节给予的各种支持。依托单位科研院的基金管理部门、校办等在基金经费拨付过程给予了重点帮助。 |
项目实施进展 与 产出 |
1.项目进展 |
项目年度工作计划进展是否符合预期 |
R符合 o不符合(请说明具体原因: ) |
2.项目产出 (包括本项目合作研究单位情况) |
论文 |
249篇 |
其中:SCI论文 |
234篇 |
专利申请总数 |
77个 |
其中:国内申请 |
75个 |
国外申请 |
2个 |
专利授权总数 |
67个 |
其中:国内授权 |
67个 |
国外授权 |
0个 |
科研奖励 |
7项 |
其中:国家“三大奖” |
1项 |
省部级 |
6项 |
(其他产出情况简要补充)出版专著5部,软件著作权28项,牵头制定国家标准1项。 |
3.人才团队建设 (包括本项目合作研究单位情况) |
科研人员总数(正式职工) |
39人 |
其中:男性数量 |
36人 |
女性数量 |
3人 |
年龄≥60岁 |
2人 |
60>年龄≥45岁 |
8人 |
45>年龄≥35岁 |
23人 |
年龄<35岁 |
6人 |
高级职称 |
38人 |
中级职称 |
1人 |
初级职称 |
0人 |
两院院士 |
2人 |
杰青获得者 |
5人 |
优青获得者 |
4人 |
培养的博士/博士生 |
45人 |
培养的硕士/硕士生 |
95人 |
团队人员变化情况(与立项时比较) |
R新增 12 人 o减少 人 o无变化 |
项目成效 |
1.取得重大理论突破,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
(包括科学前沿突破、取得国际领先的原创成果,长期稳定支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和探索以及在形成重要国际影响学术高地方面的作用等情况) (1)汽车造型进化设计方法研究处于国际前沿,通过引入基因进化来描述汽车品牌的起源、生存和发展规律,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基于品牌基因的汽车造型进化设计方法,在国际上形成了较大影响。 (2)复杂服役环境下车辆结构与系统的可靠性评估与设计研究领先,进行了单元理论创新和计算模式创新,解决了非结构单元的精度难题,形成了新一代自主CAE计算方法体系;提出了非概率不确定性度量新理论,构建了多源混合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方法体系,成果成为国际上相关领域的主流方法。 (3)针对异种材料连接,开展了系统的磁脉冲连接工艺研究,建立了一整套磁脉冲连接工艺参数的智能设计方法,为多材料车身结构制造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工艺,受到国内外同行和企业的高度关注。 (4)在车身结构高效精密激光切割焊接方面,揭示了激光焊接和切割中光束大范围传输与聚焦系统优化设计及质量控制规律,解决了中厚板穿透焊接、大型薄壁件非穿透焊缝成型和部件变形、激光切割复杂曲面曲线的过烧和过熔等难题,形成了完整的激光焊接与切割理论技术体系,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5)开发完成了全球首个基于中国人体特征的损伤测试假人,正在制订两项汽车碰撞安全领域的国家标准,推进了基于中国人体的检测体系和安全标准建设,实现了法规实验中大部分假人的国产化。 (6)结合自动驾驶技术、移动互联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打造动态自动重组车列技术系统平台,构建出行定制化的大规模城市智慧公交系统,满足未来交通对共享出行、定制出行和低碳出行的需求。 |
2.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 |
(包括项目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产生的经济社会影响,对国家重大需求的支撑等情况) 在项目执行期间,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成果转化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整车正向开发典型集成应用 建立了成套车身性能的高效分析、性能正向设计优化以及模块化制造技术,应用于自主品牌整车综合性能的提升,增强了自主品牌的竞争力。五菱系列微车轻量化设计被Forbes重点报道,乘用车宝骏730成为自主品牌首款C-NCAP五星车型,新能源车型宝骏E100通过非线性拓扑优化和多材料匹配的超轻量化电动车结构设计,实现电动汽车的超轻量化车身构架、多材料分布与性能可靠性设计,荣登2017年《纽约时报》。另外,与宝钢合作,开发面向未来纯电动共享汽车的全铝车身结构,涉及铝金属材料的设计、成形与连接等,应用于某款A0级铝车身开发中,在满足碰撞安全性前提下,解决了超轻铝车身和高刚度铝车身之间的矛盾,性能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高强钢车身结构高效精密激光切割焊接工艺与装备开发 提出了准连续激光增材制造新模式,采用数据驱动控制算法实现了成形形貌和组织的精确控制,可实现轻量化、梯度功能和高性能汽车部件的控材、控形、控性的智能成形。建立了基于实测小孔的激光能量耦合模型,解决了大型薄壁件激光焊接熔深精确控制难题,发明激光切割能量调控新方法,实现了三维曲面拐角和平面尖角的激光精密切割。联合大族激光研制了三维五轴联动机床、激光切割生产线、七轴五联动大尺度增材-焊接-切割一体机以及五轴五联动复合增-减材制造系统,打破了国外对激光切割、焊接高端制造装备的技术垄断。激光系列装备应用于一汽、上汽等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厂,出口到美、日、德、俄等国家。研究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低成本高性能沥青基炭纤维制备新工艺与装备开发 采用低成本沥青原料制备通用级沥青基碳纤维,已全线打通了从高品质中间相沥青制备到高性能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生产的工艺路线,避免复杂编制工艺,各向同性度大,适应于热压成型。在原有间歇式熔融纺丝机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加工完成了一套兼具螺杆输送、计量泵精确计量、多层分配板均温、喷丝板微孔分布同心等距的完全国产的连续式熔融纺丝机,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沥青纤维熔融纺丝机的完全国产化研制。具备从技术工艺到装备设计的全部知识产权,制备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零部件成本低,在汽车的轻量化材料和过滤材料上的应用前景十分可期。 (4)异种材料磁脉冲高效高质量连接新工艺与装备开发 系统开展了面向车身结构多材料和多接头的磁脉冲连接新工艺研究,提出了预测异种材料磁脉冲焊接过渡区宽度的理论模型,揭示了异种材料磁脉冲连接结构参数-微观组织-力学性能相互作用机制,建立了一整套焊接参数的智能设计方法,实现了多种材料组合、多种接头形式的高效高质量连接,丰富了磁脉冲焊接理论。设计开发了多代轻量化磁脉冲焊枪,进一步为了便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在自主研发焊枪的基础上,将焊枪集成到机器人上,搭建了自动化的磁脉冲柔性化焊接平台。磁脉冲复合成形和磁脉冲连接方面的成果为轻质材料结构成形和异种材料连接提供了新途径和新工艺和新装备,并已在多材料传动轴、多材料车架、多材料座椅、动力电池的连接等产品上得到成功应用。 (5)先进测试装备研究与标准化。 牵头制定国家标准《力学损伤测试用中国假人标定方法与设计原则》,提出了力学损伤测试用假人在设计时应遵循的设计原则、应重点考虑的相关特性以及假人生物力学性能标定的测试方法,并给出了部分符合中国人体特征的设计参考值。旨在为汽车、军工、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各种复杂应用工况开发专用力学损伤测试假人提供正向设计理论方法指导和符合中国人体特征的人体尺寸参考数据。 (6)成套技术在特种装备开发中的应用示范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国防工程关键技术问题,与中航、中核、兵器、深海等领域紧密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工程应用与装备开发工作,相关技术已在国家重大工程及重点型号装备上成功应用。例如与中核集团合作,针对我国未来新一代核燃料生产系统,完成了5条生产线、6台大型自主研发装备的综合可靠性评估,评估报告为整个生产线布置及6台大型装备设计方案最终通过论证提供了重要支撑材料。同时,针对核燃料组件格架条带,从材料分析、模具设计、冲制工艺研究、检测等几个模块展开研究,确定了模具设计方案和冲制工艺方法,研发出了条带冲制级进模具,并完成了23套模具的批量冲制试验,建成AP1000核燃料组件格架条带生产线,全面实现AP1000核电燃料组件的自主化设计与制造。 |
3.着力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
(包括项目研究涉及的学科种类、通过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产生的新研究方向,以及取得的交叉融合成效等情况) 在创新群体建设的过程中,涉及的学科种类有:力学、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电化学、电气工程、控制科学和信息工程等。 通过交叉融合产生的新的研究方向: (1)非线性各向异性多尺度复合材料与结构的建模 发展和建立了可用于系统衡量不同车身、结构和材料在冲击载荷下碰撞安全性的优化设计模型,用于准确预测和阐释材料的力学行为,包括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多尺度模型、椰子结构的力学模型、考虑化学场不连续的宏观力化耦合界面本构模型 、基于微观机理的跨尺度力化耦合界面本构模型、酶可降解形状记忆复合材料本构模型、热力磁耦合形状记忆本构模型和碳纳米管增强聚酰亚胺气凝胶材料能量耗散机制与热力本构模型。 (2)面向主动安全虚拟评测的生物力学数字假人开发 虚拟测评是未来汽车主动安全测试及评价的重要手段,具有生物力学特征的数字假人区别于传统的数字假人和人体有限元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真实人体的损伤响应是未来虚拟评测发展的基础和亟待突破的瓶颈。基于最新的50百分位男性THOR假人模型,针对自动紧急制动(AEB)工况,开发了具有主动肌肉力效应的假人颈部数字模型。真实人体在制动阶段肌肉会有明显反应,将影响后期人体的运动响应,相较于传统物理假人,数字假人能够更好的反映真实人体在主动安全系统作用下的姿态响应,以指导乘员保护系统开发设计。开展了不同AEB工况下的志愿者台车实验,采集乘员姿态响应数据;基于人体颈部解剖学特征,通过在已有颈部模型上添加肌肉单元,调整颈部结构材料参数等方法,使得颈部具有类似真实人体的“点头”和”回弹”的主动肌肉力效应,并开展仿真工作对标志愿者台车实验的数据,获得了具有良好生物力学响应的数字假人模型。 (3)网联车辆安全协同制动控制 本研究提出车辆队列分布式协同制动控制方法。该方法可将队列的优化问题等效地转化为各车的优化问题,实现了从求解全局信息到求解局部信息的转变。通过与驾驶人反应制动、直接制动控制、相对动能密度制动等协同制动控制方法对比,结果均表明所提出的协同制动方法具有最大的避撞成功次数与最均衡的制动空间分配。此外,所提出方法的避撞性能不仅优于其他方法,还可实现分布式决策,弥补了集中式决策的多种缺陷,降低了通信成本与计算成本,这为车辆队列的分布式协同制动控制提供了方法支撑与理论依据。大多数现有方法仅利用 V2X 通信技术的感知优势,并未形成队列内各车的协同制动控制,缺乏统一的优化目标与控制输入。所提出的车辆队列分布式协同制动控制方法通过各车管理单元处理局部信息,无需中央管理单元,降低了通信成本与计算成本,弥补了集中式决策的多种缺陷。针对分布式协同制动控制方法,在不同路面类型、不同通信拓扑、不同初始状态、存在通信失效与扰动的场景下对其进行了仿真,通过个例分析与统计分析探究此方法的避撞性能。 |
4.吸引和凝聚国内外优秀人才 |
(包括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培养团队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团队成员合作交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等情况) 2017年丁荣军院士担任威廉希尔院长,加入群体。群体建设期内,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次(姜潮),新增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3人次(XXX),新增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4人次(XXX),新增长江学者青年项目1人次(XXX),新增青年千人计划专家3人次(XXX),新增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创新人才2人次(XXX),新增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次(XXX),新增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次(XXX)。 作为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群体特别注重把优秀青年尽快推向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第一线,鼓励并资助年轻学术带头人参加和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促进学术交流,带动青年骨干人员的成长与进步,扩大其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影响力,鼓励并指导中青年人才申请国家、省部级、校级各类科研、人才培养基金以及科研成果奖励。在执行期间,姜潮获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第三届“科学探索奖”,段辉高获得微系统与纳米工程“优秀青年科学家”和长沙市杰出创新青年培育对象,龙湘云博士获“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人次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上银优秀博士论文。以汽车智能化共性技术为基础和载体,由群体骨干承担了“XXX设施专用智能检修机器人研制”国防军工重大项目,为我国未来XXX能力建设提供核心装备;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制造企业主导的制造服务价值网融合技术与方法”,对提高我国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
5.取得相关奖励和重大影响力 |
(包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入选中国科技十大进展、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及获得其他国内外奖励与重大影响事件等情况) (1)成功研制出中空式360°无限旋转三维激光切割焊接头,打破国外长期垄断,应用于国内几乎所有大型航空和汽车企业;研制三维五轴联动数控激光加工机床、激光切割焊接生产线等系列装备,多类激光设备产销量全球第一,在国内整车企业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厚板及难焊材料激光焊接与复杂曲面曲线激光切割技术及装备); (2)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国防工程关键技术问题,与中航、中核、兵器、深海等领域紧密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工程应用与装备开发工作,相关技术已在国家重大工程及重点型号装备上成功应用。获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核燃料组件格架条带冲制工艺与模具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和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核燃料组件制造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 (3)面向车身轻量化需求,研究铝合金车身的材料性能、结构设计和制造方法,并将铝合金车身结构件由于多款量产车型中。相关技术获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车身用铝合金组织性能调控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和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性能铝合金车身型材结构件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 (4)建立了成套车身性能的高效分析、性能正向设计优化以及模块化制造技术,应用于自主品牌整车综合性能的提升,增强了自主品牌的竞争力。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基于力学模型驱动多元材料超轻量化车身快速设计快速制造快速检测、基于自主IGBT的高效高可靠性乘用车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
|
6.您认为,您所在创新研究群体在以下方面变化明显(限选3项) |
□团队成员更加稳定 □团队青年人才不断涌现 □团队年龄结构更加合理 □团队内部合作更加紧密 □团队研究定位更加清晰 □团队研究方向更加聚焦 R团队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深入 R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显著提升 R团队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团队影响力显著增强 □团队国际合作更加广泛 (其他请说明) |
典型成果案例 1 |
名称 |
汽车结构中厚板及难焊材料单道激光深熔焊接等成套关键技术 |
成果具体内容 |
攻克了汽车结构中厚板及难焊材料单道激光深熔焊接等成套关键技术,实现了轻量化、梯度功能汽车部件的控材、控形、控性的高性能激光制造。 |
取得的重要突破与成果水平 |
成功研制出中空式360°无限旋转三维激光切割焊接头,打破国外长期垄断;研制三维五轴联动数控激光加工机床、激光切割焊接生产线等系列装备。 |
成果应用情况及对促进学科、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需要等方面的贡献 |
三维激光切割焊接头,应用于国内几乎所有大型航空和汽车企业;多类激光设备产销量全球第一,在国内整车企业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 |
其他渠道科研经费支撑情况 |
同时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 |
典型成果案例 2 |
名称 |
车身正向设计和敏捷制造技术 |
成果具体内容 |
开发了涵盖工业设计-工程设计-制造工艺全链条的车身正向设计和敏捷制造技术,推动民族汽车品牌快速发展 |
取得的重要突破与成果水平 |
建立了从汽车造型基因、生成规则到评价完整的工业设计方法,突破了车身高性能可靠性设计理论;攻克了高速高精机器视觉检测、多机器人协同制造及精准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了车身全自动敏捷制造。 |
成果应用情况及对促进学科、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需要等方面的贡献 |
车身高性能可靠性设计理论为车身结构高端化研发提供正向设计工具;协同控制与制造技术服务车型超100款,有力支撑民族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
其他渠道科研经费支撑情况 |
无 |
典型成果案例 3 |
名称 |
原创汽车CAE并行计算理论与方法 |
成果具体内容 |
原创汽车CAE并行计算理论与方法,解决整车设计效率行业瓶颈 |
取得的重要突破与成果水平 |
突破了大规模异构并行计算系统任务调度等关键技术,解决了汽车CAE技术的计算效率和使用效率难题。 |
成果应用情况及对促进学科、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需要等方面的贡献 |
在国内率先开展汽车CAE并行计算理论与方法研究,国际上首次采用GPU并行技术将汽车碰撞分析计算效率提高60倍以上。 |
其他渠道科研经费支撑情况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对资助管理的满意度 |
项目申请人资格条件 |
o非常不满意 o不满意 o一般 o满意 R非常满意 其他(请说明) |
项目资助年限 |
o非常不满意 o不满意 o一般 o满意 R非常满意 其他(请说明) |
项目指南 |
o非常不满意 o不满意 o一般 o满意 R非常满意 其他(请说明) |
项目立项评审流程 |
o非常不满意 o不满意 o一般 o满意 R非常满意 其他(请说明) |
立项评审的公正性 |
o非常不满意 o不满意 o一般 o满意 R非常满意 其他(请说明) |
项目中期检查的方式 |
o非常不满意 o不满意 o一般 o满意 R非常满意 其他(请说明) |
项目结题审查的方式 |
o非常不满意 o不满意 o一般 o满意 R非常满意 其他(请说明) |
项目资助的经费额度 |
o非常不满意 o不满意 o一般 o满意 R非常满意 其他(请说明) |
项目经费的管理与使用 |
o非常不满意 o不满意 o一般 o满意 R非常满意 其他(请说明) |
自然科学基金委对项目的成果管理 |
o非常不满意 o不满意 o一般 o满意 R非常满意 其他(请说明) |
依托单位为项目提供的服务与管理 |
o非常不满意 o不满意 o一般 o满意 R非常满意 其他(请说明) |
对基金委提供服务的总体满意程度 |
o非常不满意 o不满意 o一般 o满意 R非常满意 其他(请说明) |
经验问题 和 建议 |
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管理、团队合作、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以及人才激励等方面的经验 |
构建差异化的激励体系和柔性化的聘用机制,实现人才队伍的科学评价和动态管理。通过需求牵引的科研任务凝练、团队推进的科研过程管理、资源共享的科研平台建设、五位一体的科研链条融通,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开展有组织的科研。 群体在湖南大学、湖南大学科技园等拥有固定独立的物理空间,具有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建立了骨干领衔的多学科、多团队、多领域交叉的科研组织结构,实现各团队的合作。 群体拥有科学的人才引进和培育制度,确保群体人才队伍建设有序、稳定、持续发展;建立分类考核评聘和奖励激励制度,形成人岗匹配、动态优化的良性竞争机制;优化“分类评价、目标管理”的人才激励机制、构建“平台赋能”的人才培育体系,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团队的科技攻关能力。 破除“五唯”评价体系,深化改革人才考核办法,以创新价值、科研能力和学术贡献为导向,建立任务和目标导向的评价体系和绩效激励机制。 |
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
项目组织实施工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 (1)创新群体研究人员较多,在仪器设备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资源紧张。 (2)受制于招标采购周期,创新群体项目的经费使用稍有滞后。 (3)在车辆电动化和智能化过程中面临的安全新问题不断涌现,有待群体持续关注并研究。 |
对基金委进一步完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与管理的建议 |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的资助和管理过程充分、高效,无建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