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希尔williamhill_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中文官网

学史鉴悟/大国重器——国家博弈(2)

发布于:2021/04/25

装备制造:冲破枷锁勇攀巅峰

从起步到发展完善,从低端到精尖创新,四十年的栉风沐雨,四十年的整合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抓住机遇重新布局,走出了中国令人叹为观止的发展之路。

如果说国家发展是迎风抛洒的一把种子,那么装备制造就是使其落地生根的源动力。从刀耕火种到青铜淬火,从冷兵相向到火炮轰鸣,回顾人类漫漫的发展道路,强大的装备制造一直是国家发展的底气和根基。然而,近现代长期的羸弱求和使中国的装备制造在建国初期才刚刚成立。制造源动力的缺失,技术手段被封锁,中国的装备制造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处境之中。但是,中国从来都是一个不服输的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一批实业报国的中坚力量,肩负大国使命,冲破国际垄断,自主创造模式,让更多来自制造强国昂贵的机器价格,开始归于合理,平衡的砝码向中国制造加力。这些关乎国家命脉的装备制造能力,让国家的经济安全得到保障,一个新的创造时代正在开始。

揆诸四十年的发展历史,一个个身影、一件件场景在我们的眼前不断浮现……

2009年,沈鼓集团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台百万吨乙烯装置的心脏——裂解气压缩机组试车成功!这标志着国家重大化工项目的核心主机从此实现自主独立制造,有专家说:“有了沈鼓的压缩机,进口的价格就会下降一半”,价格的国家砝码就会越来越重!更重要的是,国家的经济安全就有了顶门杠。

面对技术垄断、高端科技的欠缺,中国的装备制造在党的英明领导下走出了一条自主自强、自立自生的创新研发道路。当世界为前苏联引进高档数控机床酿成的“东芝事件”而惴惴不安时,中国早已发现问题,冲破了重重枷锁。将目光投向国内,大连的民营企业“大连光洋”正在进行样机调试,产品已经出口德国。面对看似不能突破的技术封锁,“大连光洋”迎难而上,在党的号召下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研制的任务,走上了自主研制高端数控机床的历程。时至今日,用于大规模生产,对各项指标要求非常精准甚至苛刻的面积15000余平方米的“地下工厂”已经封顶,成功离他们越来越近。

通过改革开放的方向指引和《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规划,中国在装备制造业上的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好,并逐渐形成了具备较好物质技术基础的独立工业体系,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那是中国上海的一个港口,傍晚的4小时内突然涌进800辆工程用车准备装船。两个国家的产品展开同场较量:一边是美国卡特彼勒,一边是中国徐工。从50吨到1600吨全地面起重机,再到4000吨履带式起重机,徐工在工程机械的重量上实现了对德国美国的全面反超。

当然,我们依旧要正视中国装备制造行业的问题和现状。产品竞争力偏弱、市场供求关系偏差,与装备制造业传统强国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依旧较弱。在智能化过程中,存在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标准体系不够完善、软件与信息技术发展较弱等问题。但我们敢于正视问题、反思问题,创新和智造,《中国制造2025》提纲挈领的点明了中国装备制造的新方向。未来,我们会继续团结在党的领导下,用坚定的决心推动中国的装备制造更上一层楼。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