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希尔williamhill_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中文官网
欢迎访问威廉希尔 !
教职工登陆
书记邮箱
院长邮箱
English
威廉希尔
院长致辞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领导
学科设置
管理服务
机构设置
岗位职责
规章制度
党群工作
院务公开
工作简报
师资队伍
教师简介
教师招聘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在职硕士
博士后流动站
科学研究
科研机构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学术动态
国际交流
国际会议
留学生培养
国际合作项目
学者来访
出国交流
学生工作
学工新闻
团学工作
学风建设
榜样力量
研究生新闻
视频新闻
招生就业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就业服务
企业风采
校友工作
下载中心
文化园地
机械战“疫”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党建活动
榜样力量
就业专栏
招生宣传
招生专页
录取分数
师资队伍
升学就业
专业介绍
学生活动
国际交流
赛车队
学院风光
新进教师
党史学习教育
百年历程
主题教育
学史鉴悟——大国重器
先驱人物志
文化园地
文场笔苑
余音绕梁
岳麓年轮
丹青绘意
毕业设计作品展
党建先锋
热门链接
视频新闻
学工新闻
院务公开
论文答辩
党建工作
研究生新闻
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
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园地
>>
余音绕梁
>>
正文
蹉跎岁月里的艰涩脚步 ——记关于我的七七高考记忆
发布于:2021/05/13
从哪里说起呢?就从那片苍茫的大山说起吧!
起自青藏高原东部,掠过四川盆地西缘,经云南入缅直至印度洋东岸的这片广阔山脉,因其主段横亘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在地理上阻断了东西方向的交通,所以古人给它一个气势磅礴又恰如其分的名字——横断山。
横断山的主峰,就是有“蜀山之王”称号的贡嘎山。它那海拔7665米,形如金字塔般的峰尖,卓然耸立于云天之外,亘古不化的积雪,在太阳下闪耀着摄人心魄的光芒。四周,高山林立,深谷密布,溪流纵横。脚下,来自遥远雪域的大渡河,如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在高山峡谷间奔腾、冲撞、蜿蜒,流向平原,流向东方,流向大海……。
这是一片雄奇瑰伟的土地。多少龙虎风云在这里际会,无数历史大戏在这里上演;吐蕃东征的铁骑在这里铩羽而归,羌人南徙的步履在这里望而却步,蒙哥汗的雄师在这里折戟沉沙,石达开的太平军劲旅在这里喋血饮恨,毛泽东的红军在这里绝处逢生……。
这是一片神秘多彩的土地。除了汉族人民世代在这里耕耘,它也是康巴、白马、嘉荣、尔苏等藏族支系,以及彝、羌、番、摩梭等少数民族栖息的家园。在历史学家眼里,这里是世界上民族源流最扑朔迷离,民族交融与冲突最复杂激烈的地区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走廊”,盛开着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之花。
然而,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我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卷到这里的时候,它仍是一片贫穷落后的土地。它的贫穷,不是因为土地贫瘠,物产匮乏,更不是因为人们愚昧懒惰,不思进取。而是因为极其恶劣的交通条件和闭塞的信息交往、落后的生产方式、禁锢创造力的经济体制以及错误的,单纯“以粮为纲”的农业指导思想。在很多地方,即使终年从早到晚的劳动,也难以换来哪怕是最起码的需求——填饱肚子!
一九七七年,已是我在贡嘎山脚下,大渡河边这个叫做“平阳沟”的偏僻山村里落户的第四个年头了。几年来,我学会了挑水劈柴,洗衣做饭,也学会了耕田耙地,栽秧打谷。我如今既是一个知青,也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从两年前开始,我还成为这个拥有四百余人口,百余户家庭的小小独立王国的财政管理者——生产队会计。说起这个会计的来历,既不是买通了哪个队长或贿赂了哪位书记的结果,而是应了一句老话——知识就是力量!
在那个几乎一切都是国家的,集体的时代,农民自己只拥有一小块称为“自留地”的土地,用来种植一点蔬菜果木。然而就是这点可怜巴巴的自留地,也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须时时清查,以防“尾巴”变长。七五年春,就有过一次这样的“割尾巴”行动。公社成立清查组,我受生产队派遣参加。山区的土地因受地形限制,形状有很多极不规则,俗称“耳子田”。意思是其形状复杂如人的耳朵般曲里拐弯。自留地就有不少这样的耳子田。要对这种极不规则的地块进行丈量是一件困难的事。以往一般是采用“目测”加“比较”的办法,即先目测大致面积并与账簿登记面积比较,看有无明显出入,然后再与记忆中的边界比较看有无变化。这虽然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有两个弊病:一是目测本身不够精确,二是记忆带有主观性且无法验证。为此,清查组常和农户发生争执。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建议对不规则地块也进行丈量。办法是:我先观察这块异形地块的形状,然后让丈量的人按我的要求测出一组数据,随即用心算或算盘迅速算出它的面积。这样算出来的结果与账册登记的结果比较,让他们大吃一惊,居然又快又准。最重要的是,由于有计算作依据,争执从此不再发生。其实,我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把复杂不规则的形状尽量分解为若干简单规则的几何形状,然后分别计算后加起来。这在今天,恐怕对小学毕业生也不是难事。就这样,两个月后我就被任命为会计,一年后,我一手算盘打得是大队老会计也自叹不如了。
日落而息,日出而作,靠天吃饭,肩挑背磨。这是当时山区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没有公路,没有汽车,没有电灯,没有机械,没有图书馆,没有电影院。山高水险,道路崎岖,要寄封家信或买盒香烟,须走七八里路到公社。赶场,二十里。如果想看场电影,那就翻山越岭四十里到县城。物质是如此匮乏,文化是如此贫瘠,劳作是如此沉重。这些,已经是我们尚未发育完全的身体难以承受的了,但命运还要给我们以额外的打击。七五年,送知青返回农村的汽车在途中发生惨烈车祸,三名正值花季的少女瞬间死于非命,数人受伤。我亲历了这场可怕的灾难,侥幸以毫厘的距离与死神擦肩而过。七六年,邻社一位与我们从小一块长大的知青,因夜行山路不慎跌入深涧,无人知道。三天后尸体才被放羊人发现,眼珠都已被老鸹啄去了,其状惨不忍睹!同伴的不幸遭遇给每一个知青心里留下的创伤和阴影,久久不能弥散。而通达家家户户的有线广播,总是充塞着空洞的政治说教和声嘶力竭的战斗口号,今天批林,明天批孔,后天批邓,生命不息,折腾不已。政治运动无休无止,却与我们面临的现实生活毫不相干。即使偶尔有关于招工消息传进来,但大多都与己无关,反而徒增烦恼。这不,听说邻社又有两个知青招工回城了,但人家是建材系统下来的,有工厂,弄几个名额招工还不容易?我们来自学校单位,哪来的招工名额,难不成回去当老师?没办法,只有等吧,熬吧!为了排解这种情绪,我们经常在劳动之余的傍晚聚在一起,拉起二胡,吹起口琴,唱起那首不知名的歌谣:“月儿高挂天上,花儿静静开放,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眺望遥远的家乡……”。用表面的狂欢,掩盖内心深处的失落,无奈和焦虑……。
所幸的是,在那段难捱的日子里,我有一个最好的陪伴,那就是书。我住的知青房大约十五个平米,分里外两间。外间一个灶台一口锅,几件农具。里间一张床,紧靠床是一张供我记账和看书用的小方桌。桌上是一架算盘,一盏马灯和一摞账本。屋里最引人注目就是那口红漆大木箱了,里面放满了我从家里带来的书,有文学,诗歌,历史, 还有一些英语读物。记得下乡刚到公社那天,村里派了一胖一瘦两个人来接我进沟。我这口红木箱很惹眼,胖子碰了碰,很沉,问我:“装的啥呀?”我说“书”,胖子很不屑的神情,随即转头去搬别的东西。倒是瘦小个子面露喜色,二话不说,背起箱子就走。这个爱书的小个子,就是我后来——直到今天——的好朋友长安。他的祖爷,原是当年跟石达开远征过来的太平军士兵,大树堡一仗惨败后,为了躲避清军的追杀逃进深山,隐姓埋名,入赘上门,才得以存活下来。七五年,我还步行一百多里山路,陪长安到更高更远的山里去相过亲,在那里,我看到过什么是真正的极度贫穷。
书是我从小的好朋友,带给我很多快乐,也吃过不少苦头。读小学时,因为经常沉湎在街头连环画铺里,忘记去上课,挨过老师不少的呵斥和父亲的揍。读初中时,一次在课堂上看小说被老师逮住。这下不得了,身为班长上课看课外书,而且是“红楼梦”这样的禁书!下课后即被叫到办公室,记得那天我正好有点感冒,脑袋晕乎乎的。先是年级主任一顿狗血淋头的臭骂,急得我汗流浃背,然后是班主任苦口婆心的劝导,又感动得我痛哭流涕。虽然代价沉重——书没收,写检讨。但一走出办公室,我顿觉神清气爽,感冒霍然痊愈。从此我知道,原来骂人还有治病的功效。
到农村后,经常在强烈的日光和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工作损害了我的视力,致使我参军的愿望因视力不过关而落空。这都不算啥,看书还差点给我惹出大麻烦。此事说来令人啼笑皆非。
七六年春节回家期间,我与另一位同学一道,去看望了我高中时的英语老师。在读高中的有一段时期,我特别的痴迷于英语,尤其喜欢看一些英语文学读物。原因很简单,由于文化革命对传统文化的清剿,中文版的文学名著稀缺,反而是英文版的更容易找到。我因为爱看书而爱上英文。还曾尝试将英文版的两本小说——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记》和意大利童话作家柯罗蒂的《匹诺曹》(即:木偶奇遇记)——翻译成中文,写成手抄本在同学间传看。此事被英语老师知道后,虽然她公开没说什么,但私下里表示了赞许。这件事她印象深刻。闲谈中老师告诫我们:“虽然现在你们在农村很艰苦,但不要放弃你们的兴趣和学习,情况总会改变的,中国不可能一直这样下去,说不定有一天,国家会需要你们再次走进课堂。”这番话,也许是老师的预感,也许只是她良好的期盼,但对于我,是第一次听到隐约与高考有关的信息。也反映出当时的知识界,已普遍产生了改变中国教育现状的意愿。临走,老师送了我一本书,是英文版的《泰戈尔诗选》。
回到乡下,离双抢农忙还有一段时间。那天全队都没有出工,闲暇无事,我带上几本书,来到僻静的后山大石头上,打算好好读读。通常我只是静静的看,不会出声。春末夏初,风清气朗,枝头上鸟儿啁啾,山坡上野花盛开。不知是不是这样新鲜活泼的景象触动了我的神经,我心血来潮,站在大石头上,朗读起泰戈尔那首《纸船》来:“Day by day I float my paper boats one by one down the runing stream.……”(每天,我把我的纸船一只一只放进奔流的溪水……)。在今天,读书,即便是旁若无人的大声朗读,也不过是一件最平常的事。但在哪个年代,说不定就会惹出什么风波。
两天后,一早有人带信来,说武装部戚部长找我有事,叫我即刻去公社。戚部长,公社副书记兼武装部长,绰号戚麻子。此人百事无能,最擅长两样——喝酒和整人。每逢政治运动,必先把自己灌醉,然后集合全社的五类分子,垂手恭立任其臭骂,稍不如意就把人吊起来。平时在乡民面前也喜欢耀武扬威。对这号人我从来不想亲近,但他大权在握,自然也不能得罪,所以素来敬而远之。他找我干啥?当兵?还没到招兵的季节啊。到民兵连开田改土?我是会计,工作脱不开啊。
我带着忐忑的心情来到武装部办公室,进门一看,除了戚麻子,还有分管知青的吴书记和公社文书小宋在场。吴书记招呼我坐下后开始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吴书记首先发话:“小刘,下乡几年啦?”
“三年多了”我回答。
“平时都喜欢干啥?我是说空闲的时候,不忙的时候。”
我想了想:“看书,拉胡琴,唱歌,有时也串串队。”
“看书?”戚麻子插话了。“都看些啥子书?”
我隐隐感觉有些不安:“以前的课本,还有小说,历史,对了,历史,毛主席不是说要多读历史吗?”
戚麻子不置可否的摇摇头,谈话停顿了一会。他眯缝起眼,抽了一口烟,突然话锋一转,问:“你会说外国话?”
哦,原来是问这个,我连忙回答:“不,我不会说,我只会读,就是照到书上念。”
“前天上午,你在王家院子后山,对到天上叽哩哇啦说啥呢?”
“读书呀,读英语。”我回道。
戚麻子正要继续问,此时走进来一个人,在他身边附耳说了几句。戚麻子随即站起来,示意吴书记起身,两人一块走出了办公室。
此时,我知道肯定发生了什么事,而且跟我多少有点关系,但到底什么
事呢?
大约十分钟后,吴书记一人进来了,满脸堆笑对我说:“小刘,今天找你来就是了解点情况,现在没事了,你先回去吧。”
回去的路上,我百思不得其解。读几句英文诗就惊动了书记、部长,不会吧?要说那个时代言行是得小心,尤其涉及政治,但泰戈尔的小纸船跟政治有啥关系呢?
直到十多天后,我在公社供销社偶然碰到邻队另一位知青,作为闲聊,他跟我讲了前不久发生的一个真实的笑话,我才恍然明白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算来就是我在后山读《纸船》的第二天,邻队正在大渡河边干活的村民,突然发现大河上空出现一些圆乎乎白花花的东西,在风里飘飘荡荡。村民们都不认识是啥,只是看稀奇。其中有一个阶级斗争敏感性高的,晚上回家一想,觉得有点像电影中看到过的空投特务用的降落伞。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到公社武装部去报告,说是可能发现了美蒋特务空投的降落伞云云。美蒋特务!降落伞!这还了得。我们可敬的麻子部长当然高度重视,立即开会研究,并派了一个班的民兵沿河搜寻。巧的是,我前一天在王家后山大声读英语的事,不知也被哪位好事者汇报到了公社。显然,这两件事被联系到了一起,我似乎有跟美蒋特务进行联络的嫌疑。于是就有了传我到武装部问话这回事。大概就在谈话过程中,派出去搜寻的民兵找到了这些“降落伞”。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些所谓的降落伞,原来都是避孕套,作为新的计划生育器材,前几天刚拨到公社卫生院。在这个闭塞的地方,这还是个新鲜玩意,多数人都不认识。不晓得被哪个二百五偷了出来,以为是气球,一个个吹涨了,从山上往下放,引发了这场闹剧。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此后,只是作为笑话常被人提起。但每当此时我是笑不出来的。假设,那天如果没有找到那些“降落伞”,当晚我是否回得了生产队呢?又假设,如果碰巧那时真的有什么美蒋特务光临,我又怎么来说清这件事呢?我还有没有后来的高考呢? 政治舞台波谲云诡,自然世界多灾多难的一九七六年过去了,时光进入到一九七七年。尽管生活和劳动仍如死水般一成不变,但政治空气似乎正在悄悄起着变化。广播里政治口号和说教减少了,歌曲的旋律多了些抒情的意味,一些老电影解禁了。我们终于有兴趣不辞辛苦地走上四十里,到县城看一场《刘三姐》或《早春二月》了。
七八月份以来,不断有一些新鲜的风吹进山沟。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关于可能恢复高考的消息。到九月份,虽尚无正式的说法,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印证,恢复中断十年之久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将势在必行。一石激起千层浪,知青们开始骚动起来。有的翻箱倒柜寻找以前的课本,有的写信向家里索要复习资料,还有的干脆一走了之,回家补习去了。 毫无疑问,同样的波澜也在我心里涌动。对于我来说,高考就算不是唯一的出路,也是一条最好的出路,我当然不想放弃。只是我目前面临一种尴尬,这就是,我可能并没有多少复习准备的时间。因为,无比繁忙的秋收秋种即将到来。对于农民,这是一年中最辛苦最重要也最开心的季节,而对于我这个生产队小会计,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直到年底,只有一个字——忙!
首先是估产做预算,接着是一系列经济作物的收割:打桐子,打绢子(桐子,绢子都是一种榨取工业油料的植物种子),打核桃,挖花生,割芦草(一种用来编织草席的植物)……。这些作物,有的要卖给供销社,有的要分配给社员加工,总之都是会计分内的事,无人也无法代替。而一旦开镰收割稻谷和玉米这两项最主要的农作物,那就不是一般的忙,而是忙得昏天黑地了!
稻谷的收割开始了。为了抢季节,腾出田地备耕明年小春,近三百亩水稻,两百亩玉米,无任何机械和运载车辆,全凭人力,必须在十月下旬前完成收割。每天天不亮,我就跟着收割的队伍来到田间 ,寻找一处合适的地方 ,铺上几张大芦席,准备好一副箩筐,一根抬杠,几个撮箕,一杆大抬称,以及算盘和账本,等待附近田间收割的人们一背篼一背篼的将打下的谷子背来。我的工作是指挥清除杂草土垃,取样备份,过称,记录。中午吃点自带的干粮,有时也在附近农家将就一顿,然后接着干。天黑看不见了,打谷的人们可以回家吃点饭,短暂休息一会。而我必须利用这段空隙,按照预算方案和记录的当天收割量,迅速算出每一户今天的分配量。因为不一会,人们就拎着口袋背着背篼,提着马灯打着火把,来等着分粮回家了。
一百余户人家的分配需要很长的时间 ,等到最后一个火把离去时,通常已是后半夜。我和参加分配的几个人,需要收拾起所有器具和分配剩下的少量粮食,寄存到明天可能顺路的农户家里,这一天的工作才算完成。此时才能借着微弱的马灯光,带着辘辘饥肠,沿着崎岖山路回家去。 也许是为了我的安全,也许是不让我寂寞,沉默寡语的长安,经常把自己家的粮食背回去后,又返回来,默默地一直陪着我完工回家。回来后,草草扒几口冷饭,想在煤油灯下看会书,复习复习功课,可是两张眼皮完全不听使唤,一个劲的往下耷拉。想到一会天不亮又要出工,无奈,只好带着极度的疲倦上床。
十月下旬,秋收接近尾声。关于高考的消息正式明朗化,人民日报刊载了“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发生重大改变”的文章。父亲来信了,为两件事催促我赶快回家,一是参加学校为准备高考的子弟举办的补习班,二是告诉我,关于为生产队购买电线的事已落实,让马上带四千块钱回去办理。其实,这时我真想回去了。但是我还走不了,同样有两件事拖住了我的腿。
第一仍然是工作,主要的收割工作虽然完成了,但秋收并没有完全结束。红苕正在挖,甘蔗还没有砍,羊毛还没有剪……。尤其对于会计,还有上公粮、选留明年种粮、耕牛饲料粮,计算发放军烈属五保户的补贴粮等等一系列事情。更要命的是秋收一结束紧跟着就是全年决算,一百个家庭就意味着一百个决算户头。虽然决算的最后结果要到年底才能出来,但这之前的统计和资料汇集工作量极其巨大,根据往年的经验,现在就必须着手做,否则无法如期完成。第二件事就是父亲信上说的买电线的事。这件事说来算我自找苦吃。把电能引进山沟是村民们多年的渴盼,也是我从来这里第一天起就有的心愿。几年来我对昏暗闪烁的煤油灯深恶痛绝,它不但损害我的视力、身体,开个玩笑,对我的形象也伤害巨大。直到今天,当老知友们聚在一起忆旧,说我当年早上起床后那副尊容堪比熊猫:脖子是黑的,脸是黑的,鼻孔是黑的,眼圈是黑的。而如果有了电,不但我渴望的照明问题可以解决,还可以引进机械,用来打米磨面,排水灌溉。大大提高效率和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我曾经想过,如果命运要我们一辈子呆在这个山沟里,我们一定要想法改变这里的某些落后状况,比如引进电能和改造道路,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一些变化,否则我们来这里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而引进电能应该是引起改变的第一步,所以,我一直是这件事的积极推动者。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其它条件都具备了,唯一缺的是电线。而电线当时是紧俏物资,市面上根本买不到。几个月前,我把这事写信告诉了我父亲,希望他的学生中有人能帮上忙。果然,他的一位学生,如今在郊县某厂当厂长,答应帮忙。现在,只需准备好四千块钱,就可以把电线运回来了。可问题也在这里,四千块,对于我们这样的穷山沟不是一个小数目,要一家一家的凑,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凑齐的,需要等。所以,我现在走不了。
繁忙的秋收终于结束了。转眼,时间来到十一月中旬。天气一天比一天冷起来,远远的高山上,已隐隐能看到积雪。坡上的树林,被西风浓浓的涂上一层斑斓的色彩。派往深山修渠筑堰的人,因天气太冷无法施工,都陆陆续续回家来,准备过年了。他们也带回了我决算所需的最后材料,年终决算的所有准备工作都已就绪。买电线的钱也差不多凑齐了。父亲又来信催促,口气严厉。看来,该是回去的时候了。
钱是村民们壹分壹角凑起来的,每一分都是他们的血汗。为了安全起见,我用一根布带把四千块钱扎好绑在腰间,外面再穿上外套。乘汽车辗转两天,回到家里。 只花了两天时间就把买电线的事办妥了。剩下的事就是集中精力复习备考了。当然,为了确定复习的方向和重点,必须首先确定报考志愿。在这个问题上,我和父亲发生了严重分歧。
我从小对文学,历史有浓厚的兴趣,语文成绩一向很好。这方面我似乎更多的受到母亲和老师的影响。我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但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书给幼小的孩子们听。我至今记得小时侯听她读《红岩》,读《绿色的远方》,读《五彩路》,每每使我心驰神往,如痴如醉。读中学时,我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白敦仁先生给我以更大影响。白先生是一位在全国享有声望的特级教师兼学者,是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的朋友,五十年代曾在波兰华沙大学东方语系任教多年,七八年以后被聘任为成都大学中文系主任。白先生的讲课极其精彩。七十年代初,他的语文课常有大批来自省内外语文老师的观摩,因为听课的人多,我们称这种观摩课为“大课”。而每次大课,我都是被抽起来回答问题最多的一个。高中时,我的作文还常常被作为范文在校际间交流。因此在高考志愿选择上,我的老师们几乎一致认为我应该报考文科。
而我的父亲则完全是另一种类型的人。他出生在川东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祖上除出过一两个秀才外,其余平平淡淡,乏善可陈。据说我曾祖父时家境尚可,后来一场诉讼使家道败落,到我祖父时,已沦落为乡间的一名穷裁缝。父亲读过几年私塾,后又上西式学堂,成绩都是出奇的好。家里无力支付学费,全凭他的奖学金维持。十四岁时,一方面家里实在无钱供他继续读书,一方面不堪继母的虐待,只身离家出走。先在重庆等地打临工,后经亲戚介绍,到一所高等技术学校当校工。在此期间,他凭借旁听继续学业并对某项工业技术产生浓厚兴趣。四九年以后,国家从工农中招收调干生,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哈工大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四川大学工学院(即后来的成都工学院,成都科技大学。现已再度并入川大)任教。一九六五年他被国家选派为访苏学者准备赴苏,正在北京集中学习时,因文化革命突然爆发而搁浅。父亲为人严谨近于刻板,缺乏浪漫情怀,崇信科技,相信实业救国。从小就要求我学好数理化,在父亲的督促下,我数理化成绩看起来也不错。但不知为何父亲一直视我对文学的喜欢为“不务正业”,总是横加干涉。这一次,他一如既往的强烈要求我报考理工科。
为了更有力的说服我,父亲搬来了他的好友田教授。田教授是湖南长沙人,在他的学术领域算是一个权威。田教授不但强烈建议我报考理工科,还全力向我推荐了湖南大学,向我描述湖大历史如何如何悠久,校园如何如何漂亮,学风如何如何自由等等。说实话,虽然对湖大我了解不多,但对于全国四大书院之一,曾有多位大师住跸讲学的岳麓书院,我是久闻其名。而对于在近代中国产生过无数豪杰的湖南这片土地,我也一直心存仰慕。最重要的是,我当时对考大学抱着非常简单和现实的想法,不就是寻条出路找个饭碗吗?既然读理工更易于找到饭碗,那就读吧。虽然此前想的是报考文科,但也没什么时间复习,何况自己数理化底子同样不错,现在抓紧最后时间复习有关功课,我觉得能考上。就这样,我选择填报了湖大汽车专业。当然,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和便于照顾父母,我第一志愿还是填报了成都工院,只是由于湖大作为国家首批重点大学享有优先录取权,所以我最后上了湖大。 该办的事都办妥了。十二月上旬的一天,我找了一辆顺道的货车,把几十卷电线扔上去,颠簸两天,又回到了乡下。此时,离高考到来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
记不得考试的具体的日子了,大约是十二月中旬末或下旬初。临考试的前一天,我一大早起来,准备好纸笔等,又揣了两根烤红苕在兜里——这是为自己路途上准备的午饭。步行向县城出发。隆冬时节,天气真冷啊,河风迎面吹得人脸上生疼。高山上滴水成冰,身边的大渡河水势减弱了很多,暂时收敛了往日的喧嚣,河水颜色也由通常的瓦青色变成碧绿色,柔顺而安静的流淌。
那时的县城,简陋得就像一个大村庄,总共一条半街。旅馆只有两家,大的一家是县委招待所,在大街上,贵,还住满了。我只好住到半条街上的小旅馆去。 考场设在临河一所小学里,房屋破旧,门上有裂缝。当监考老师宣布考试开始,大家都安静下来后,除了能听到笔尖在卷子上移动的沙沙声,还能听到风在门缝处丝丝作响。
四个科目分两天考,政治、语文、数学和理化。政治和语文我都完成得比较快。尤其作文,由于心里早就有很多素材,所以手到擒来,一挥而就。当然完成得快不一定就意味着很好,但一般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数学遇到一些麻烦,有一道题不会做,还有一两道吃不准,但多数还是顺利完成。物理有一道应用题看起来很复杂,下来后听说有的人费了两张草稿纸也没有做出来,栽在这道题上的人不少。其实这道题并不难,只是条件设置得有点绕,容易让人发瞢。只要冷静厘清关系,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就可以轻易解答。化学大概是我最不喜欢的科目了,肯定不会考得太好,但和物理弄在一起,拉长补短,结果应该还马马虎虎吧!
歹也罢,好也罢,高考总算过去了,一切听天由命。我终于可以回去安安心心搞我的年终决算了。一九七七年真是风调雨顺的一年,不但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因为重视了经济作物的栽培管理,国家又提高了经济作物的收购价格,今年日工分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八角钱,几乎是往年的两倍。一般家庭除分得足够的口粮外,还有一二百元现金进账,劳力多,出勤高的家庭高达四五百元。决算报表就贴在我住房外的墙上,看到村民们每天围在那里指指点点,喜笑颜开,我心里也会泛起一丝自豪。
被录取的消息是一月中旬获知的,但过程颇富戏剧性。那天,几个要好的知青聚在一起,弄了点饭菜,商量结伴回家过春节的事。除我以外,我们中间还有两个知青也参加了高考,不过大家都认为我的希望最大。正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得热闹,忽然听见公社有线广播里仿佛在说公布高考录取名单什么的。等大家安静下来,广播里已开始念名字了。一个,两个,三个……包括中专在内一共念了六七个名字。但是,我在其中并未听到我的名字,也未听到另两个人的名字。从其他人表情上,我看出他们听到的结果也一样。刹那大家都沉默了,气氛显得压抑。我暗自嘀咕一句:“糟糕,看来我这次根本没准备好,也许只有等下一次机会了”。正在忐忑不安,听见广播里开始重复第二次播报。这次大家凝神细听,当第一个名字念出来的时候,突然爆发出一片欢呼。原来,我的名字被放在第一个,刚才也许是播音员失误,也许是现场太嘈杂,总之居然没有一个人听见。欢呼声未落,忽听有人对我大喝一声:“张嘴”,我知道属于知青部落独有的,奇特的庆贺仪式开始了。只见七八双筷子夹着不同的菜,一齐送进我嘴里。规矩是不能咀嚼,更不能往外吐,必须囫囵吞下。我不知道为什么会产生了这种既伤脾又伤胃,近乎虐待的祝贺方式。但此时,我必须接受他们的祝贺,尽管我憋得两颊通红,满眼是泪。
过了几天,收到了学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通知书规定的到校报道时间是三月上旬。这意味着这次回家过春节后,我将不会和往年一样,跟同伴们一块回到这里。
工作已经在前几天移交给了新的会计,有了录取通知书,就可以办理一切有关离开的手续了。听说我要走了,几天里,不断有村民前来告别,我把属于我但又不能带走的东西,包括农具和生活用具一一转送给他们。所有书籍,包括那口红漆木箱,我送给了长安,我知道,这是他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一九七八年一月的最后一天,我离开了这个生活了四年,洒满了无数汗水,镶满了无数脚印,度过了无数不眠之夜的小山沟。长安一直送我到公社,我们挥泪而别。
命运,真的是一个玩笑高手。这一天,山沟里通电了!
后记
一月后启程赴校报到。我没有选择通常的乘火车,而是乘船由岷江入长江,然后顺长江东下,经重庆出三峡,过荆州到城陵矶上岸,经由岳阳到达长沙。这大抵是古人出川求学或出仕的路线。在进入湖南境内时,我写过一首《古风》表达自己的心境,其中一段是这样的
:
曾记瘦虎在平阳,
世事彷徨正心伤。
零落彳亍酒一杯,
翼王碑前几倾缸?
君不见
南山虎瘦雄心在,
风来趁势还山岗。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由长江入湘江。
……
“往事回望如烟云,谁不梦里寻曾经?”。四十年过去了,在这四十年里,每个人在各自不同的旅途上,会看到各自不同的风景,有的人登上了高山,有的人遇见了大海,有的人错过了花,有的人收获了雨。但不管是谁,如果你亲历过七七年高考这段特殊岁月,一定都会在心里留下某些刻骨铭心的印记,它如此宝贵,如此难忘,我相信,它将成为你生命里永远的珍藏!
(完)
上一篇:我和压力有个故事
下一篇:我的七七年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