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第一次革命战争彻底失败后,中共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召开了紧急会议。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主义,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会议决定派毛泽东去湖南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和领导秋收起义。1927年9月初,毛泽东在江西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讨论秋收起义具体部署,鉴于苏联的革命经验,中共也决定参照苏联“城市包围农村”的方法进行革命,首取长沙城。
1927年9月19日,三路起义部队均受挫,前敌委员会召开了会议。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会议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保存实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坚持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1927年9月20日,起义部队向南进发,9月29日到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时进行了改编(即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为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10月3日,起义部队离开三湾村,开始向井冈山进军。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
1928年2月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中国革命从此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力量,使井冈山根据地进入新的发展时期。5月下旬开始,井冈山根据地各县、区、乡普遍成立了土地革命委员会,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获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图1 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会师
反“围剿”斗争胜利
至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在全国已有十几块农村根据地,红军已发展到约7万人,连同地方武装共约10万人。红军及根据地的顽强存在和迅速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震惊,蒋介石集中兵力,向各个根据地和红军发动了多次大规模围剿。国民党军队围剿的重点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一方面军。1930年10月起蒋介石调集10万多人。
图2 第一次反围剿
1930年10月,蒋介石集中10万兵力,对红军发动大规模“围剿”。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歼敌1.5万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取得胜利。1931年2月,国民党当局又调集2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红军仍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1931年7月至9月,蒋介石亲任总司令,分3路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红军依然采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前后3个月,歼敌3万余人,粉碎了第三次“围剿”。1933年2月至3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周恩来、朱德依据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战术,粉碎了第四次“围剿”,并创造了红军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兵团伏击战范例。1933年9月至1934年10月,国民党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此时,“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了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长征。
图3 第二次反围剿
红军在反“围剿”斗争中,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形成了 “集中兵力,各个歼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运动中发现敌军弱点,速战速决”等战略战术思想,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建立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之上,解决了红军以劣势兵力和落后装备战胜强大敌人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的杰出贡献。
图4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
意义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一路走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中国共产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我们要从党史中汲取养分和力量,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延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