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希尔williamhill_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中文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williamhill官网 >> 正文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大讨论】孙宗禹:大讨论也是一次教育思想大讨论

发布于:2020/06/11

作为高教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我非常愿意参加这次学校组织的“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大讨论”。由于我已长期离开学校教育教学第一线,且已定居北京,对学校目前教育教学具体情况不太了解,但并不影响我对学校建设发展的牵挂。所谈意见很可能是隔靴搔痒,仅供参考。

一、充分认识人才培养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

我认为,这是一个关系到办大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目的的问题。20多年前,在高等教育界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学校是为学生办的”,学校的工作应该做到“一切为学生服务,为一切学生服务,为学生的一切服务”。说到底,学校的所有单位,都应该把培养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真正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高校应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真正回归教育的本质和正确的教育理念。本科教育应该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培养一流的本科人才应该成为大学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关键点。

大学的基本任务,一般认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但大学的科研和为社会服务都应该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服务,成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支撑,而不是与教学对立或互相矛盾,否则,大学与科研院所有什么区别呢?

目前,中国高校特别是在研究型高校中,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不少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甚少,往往处于“应付”状态,过得去就可以了,不愿意在教学上花功夫。大家普遍认为,把主要精力花在教学上“没有出路”。因为,职称晋升和待遇使大家觉得只有搞科研,才有前途,才能评上更高的职称,拥有更好的待遇。

大学各方面的制度和政策应该有利于使教师把精力集中到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上来。我想起上个世纪80年代,在负责一机部下达的“机械制造专业改革”项目时,有一次我和一位数学老师在现在校办公楼东边人行道上聊天时的说过的一句话:“只有像三中全会以后调动农民投入农业生产积极性那样,调动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教学改革才有希望”。

1990年,教育部直属13所工科院校协作组曾在浙江大学召开了我国第一次工科高等教育国际学术论坛,因为湖南大学机制专业改革获得了首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这次会议专门发函邀请湖南大学参加,我代表课题组写了反映改革思路、内涵和成果的论文《机械制造专业改革的理论、实践与评估》,并作为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在论文中有一个小标题是“教育改革需要一批志愿者”。确实,当时有一批教学水平高、教学改革积极性强的教师担任了机制专业的课,效果很好。但我们在当时已经感觉到要这样全面、持久的开展下去不大可能。所以,一定要从学校的政策、制度和运行机制上做到真正能把教师吸引到教学特别是本科教学上来,发挥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才能使高校教学改革能够深入持久地得以推进。

三、着力改革本科教育教学。

本科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力求符合当前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符合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

我已经不太了解目前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情况了,但是,我感到,多年以来,科技的发展已经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提供了改革的动力和条件。我认为,本科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一定要符合当前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的形势和对人才的需求。

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首先应该搞清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我们学校各专业的特色、我们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时有哪些特点能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也就是说,我们各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任何专业培养的人才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特色才能够吸引社会用人单位的关注。专业培养方案就应该围绕这个特色来安排。

要优化课程设置和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对各专业必须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认真的分析,对一些仅仅以传授知识点为主的课程特别要好好研究其开设的必要性,即使继续保留,也要从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必要时,可以撤销或者与别的相关课程合并,组成新的课程。

所有课程都应该废止填鸭式、一言堂、照本(或照PPT)宣科的教学方法,都应该逐步做到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逐步把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的模式转变。

当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知识学生都可以自己在网上获得,全世界和我国高校都推出了许多“慕课”和 “网络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因此,必须把过去单纯传授知识的课程转变为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并进行消化、批判、吸收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尽可能开展小班教学或讨论课,也可以在每门课中设置部分小班课和讨论课。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是独立的环节,更多的可能成为某门课程的一部分,通过精心安排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深、更活,掌握得更牢固。

四、坚决杜绝学生“混”毕业的可能。

比如,教育部提出的废止毕业前的“清考”就是一条很好的措施。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防止学生不动脑子,在网上照抄照搬的情况。鼓励学生存疑,提出各种问题,加强互动,讨论环节,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向学生开放有关的实验室,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与专业学习有关的竞赛。同时,一定要把这种大赛和校内的教学密切地结合起来,将在比赛中发现的亮点及时充实到教学里去,或者在比赛中发现教学上的问题,也可以及时地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充实和改进。

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开放各种科研实验室,这是高校科研直接为培养人才服务的重要途径。最近,我了解到我校不少本科生在参加科研中取到了非常可喜的成绩,比如,物电院等就出现了很好的事例。这说明不仅是研究生应该成为学校科研的重要力量,优秀本科生同样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成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

能够考上湖南大学的学生都是很优秀的,为什么进入大学以后会有人“掉队”呢?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吸引学生参与而造成的。试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听之无味,怎么能让学生好好听课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呢?

我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电气学院曾推出“单片机实验”,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当时,这种教学吸引了许多学生,一天到晚泡在实验室,甚至连吃饭睡觉都在实验室。当学生们完成了一项课题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关键在于教学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分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师德优秀、教育思想先进、学术和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根本。这个问题牵涉的面很广,我这里仅就教师队伍分类建设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看法和建议。

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一所大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基础。高水平大学当然必须具备一批在有关研究领域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们对于提高学校的学术声望以及培养高质量人才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具体到一个教师身上,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要求所有教师既能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又在教学上非常突出,不太现实。所以,我觉得,应该对教师队伍实行分类建设,不应该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教师。对于大多数基础课老师或一部分专业基础课老师而言,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要求他们认真钻研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搞好教学研究,当然也要从事一些科学研究特别是教育教学研究。

同时,在职称评定上,就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不同的标准,使得以教学为主的老师同样有提升高职称的机会,让各类教师做到“各负其责,各得其所”,可能对教师队伍建设有所帮助,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上的老师也不会感到没有前途和出路。

前些时间开始,教育部提出了许多重视本科教育教学的口号和意见,确实说得很好,也很鼓舞人心,问题是怎么落实,怎么真正调动教师重视本科教学的积极性?说白了,就是一个评价和指挥棒的问题。

我退休后已经长期脱离学校的教学工作,但是,还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大学真正能回归教育的本质,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才能很好地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这次学校开展“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大讨论”非常好,也是一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我记得,清华大学每年都有一次全校性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我们湖南大学每年也应该这样做。讨论的中心议题可以根据学校年度工作而定。可以集中在当前人才培养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上,讨论的面可以窄一点,也可以更深入一些。

(孙宗禹,湖南大学原副校长,威廉希尔退休教授,现年84岁。)

来源:宣传部

责任编辑:蒋鼎邦

转自湖大新闻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