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议简介
为推动计算力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促进计算力学的发展和工程应用,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决定于2014年8月10日-13日在贵阳市召开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4(CCCM2014)。
会议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
会议承办单位:湖南大学
二、会议主题与征文内容
计算力学的新模型、新理论、新方法和软件开发研究;
大规模复杂结构的数值仿真研究与求解技术;
CFD的新理论、新模型、新算法和新应用;
固体-流体相互耦合作用的机理、计算方法与工程应用;
多场耦合力学问题的数值仿真;
材料与结构优化设计方法与应用;
材料本构模型的宏细观研究与数值仿真;
CAE软件开发与工程应用;
计算纳米与生物力学;
有缺陷材料的力学演化规律与数值计算;
冲击动力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
岩土结构和流体力学中的反问题研究;
工程随机力学计算方法及工程结构的安全评估;
各类非线性问题的数值模拟与应用;
多体系统复杂动力学问题与动力稳定性的研究;
各类工程中的施工力学、工艺力学问题研究和应用;
复合材料、智能材料及其结构体系的数值方法;
海洋、地下空间、太空开发的力学分析;
路桥计算力学,环境计算力学与灾害计算力学;
模型确认与验证的方法与应用研究;
多尺度理论与模拟研究;
实物实验、测试与控制中的仿真;
其它计算力学问题。
三、会议时间与地点
会议时间:2014年8月10日-13日
会议地点:贵阳市
四、会议组织机构
(一)大会学术委员会(拼音排序)
名誉主席:钟万勰
大会顾问:程耿东、崔俊芝
主 席:袁明武
副 主 席:张洪武、姚振汉、郑耀、章 青、庄 茁、何颖波
委 员:陈璞、陈虬、陈伟球、陈文、曹礼群、岑松、邓子辰、段宝岩、符松、冯淼林、韩旭、洪晓林、胡平、黄茂松、姜潮、亢战、李刚、李锡夔、李启兵、林家浩、林绍忠、凌道盛、刘凯欣、刘占芳、刘谋斌、陆夕云、莫君、宁建国、邱志平、彭向和、钱向东、苏成、隋允康、王福军、王铁军、王鑫伟、王东东、田荣、韦树英、吴长春、吴锤结、邢誉峰、许金泉、徐远杰、袁驷、周瑞忠、张卫红、张雄、郑长良、钟宏志、周又和、朱以文、易志坚、唐光武、张伦武、石少卿。
特邀委员:卓家寿、李录贤、姚振汉、陈伟球、彭向和、朱以文、许金泉、刘书田、王跃方、黄克服、孙树立、陈永强、钟宏志、李庆斌、杨嘉陵、邱志平、陈启生、丁桦、邱吉宝、沈为平、韩大建、姜弘道、秦荣、吴昌华、江爱民、周又和、程选生、邓子辰、张卫红、陆夕云、陈海波、郑长良、史宝军、石广玉、铁军、王建民、张继发、符松、丁皓江、陈飚松、吴锤结、黄茂松、隋允康、刘济科。
(二)大会组织委员会
主 任:韩 旭
副主任:袁明武、张洪武、章 青、庄茁、邓久华
(三)秘书处
秘书长:胡德安
成 员:侯淑娟、杨刚、刘颖 等。
五、征稿要求
1.应征论文应是未在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过的论文。
2.本次会议直接征集全文,幅不超过8000字(含图表)。请提供论文作者的通讯地址、工作单位、邮政编码、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信息。投稿论文格式要求见附件1。
3.应征论文经专家评审通过且作者本人到会参加交流后,将分别发表在《固体力学学报》计算力学专辑或《计算力学学报》增刊上,并推荐其中的优秀论文发表在《计算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中国科学》和《计算机辅助工程》等学术期刊的正刊上。投稿时,请注明发表意愿。
4.应征论文请通过会议网站投稿,并同时通过E-mail: ccm2014@hnu.edu.cn或 yanggang@hnu.edu.cn(注明CCCM2014征文)发送给大会组委会。会议网址:http://ccm.hnu.edu.cn。
六、主要时间
投稿截至日期:2014年5月15日
录用通知日期:2014年6月15日
会议注册日期:2014年6月30日
参会报到日期:2014年8月10日全天
会议 时 间: 2014年8月11日-2014年8月13日
七、其它事项
1.会议拟安排考察参观活动(详细路线将在下一轮通知和网站上给出)。
2.会议最后一轮通知将委托承办单位湖南大学发出。
3.联系人:杨刚、刘颖
Tel:0731-88822325
E-mail: ccm2014@hnu.edu.cn
4.需了解会议最新的详细情况,请及时浏览会议网站:
http:// ccm.hnu.edu.cn
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
2013年12月
附件1:
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4(CCCM2014)
论文征文格式要求
1.稿件需附英文题目、工作单位的英文译名和英文摘要,作者姓名按汉语拼音书写,并附中、英文关键词(5个左右)。文字精炼,推导从简。幅不超过8000字(含图表和参考文献)。凡属国家和省、部级等各类基金项目的论文需在文稿首页说明,并注上项目批准号。
2.中英文摘要:反映全文中心内容。中文字数以三百字左右为宜,英文在200词左右。在英文摘要中避免使用第一人称。内容应包括目的、过程及方法、结论。要求论述简明、逻辑性强、尽量用短句。并请用过去时态叙述作者工作,用现在时态叙述作者结论。中英文摘要应基本保持一致。
3.符号采用国际符号体系,简体字及科技名词术语均以国家正式公布的为准。外文字母、符号、角标、大小写及字体(如斜体、黑体等)都应清晰、准确。工程术语采用现行标准,量和单位要符合国家标准规定,不得使用废弃的单位。单位不用中文名称,而用法定符号表示。4.文中图题、图注、表题、表注均为中、英文对照。图、表中的文字也要中英文对照。
5.文中插图一般不超过8幅,图位宽以8cm或8cm×2(双栏)为宜,图上的中外文字用6号或小5号字体,除计量单位用正体外,其余均用斜体,坐标标值线朝里;表格用三线表,表内无斜线、竖线。照片与插图统编阿拉伯数字流水号。
6.参考文献臵于文末,限于作者亲自阅读、明确引用、公开发表或有案可查者。按文内出现的先后次序编号,在文内右上角注明序号。示例如下: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c)专著、论文集中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 页码.
d)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e)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f)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改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外文文献著录规则同上。外国人名,姓前名后,名用缩写,不加缩写点。(注:①文献类型 标识:M—专著,C—论文集,J—期刊,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②电子 文献类型标识:BD—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③载体类型标识:MT—磁带 ,DK—磁盘,OL—联机网络。)